现在的盆友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,健康体检、入院筛查等会进行胸部CT检查,CT作为肺结节的“侦查兵”,随着设备的进步与人工智能(AI)的发展,几乎所有的肺结节都难逃CT“法眼”,80~90%的人群或多或少被检出肺结节,如此之多的肺结节,盆友们难免有些恐慌,今天从CT“透视眼”的角度科普一下,什么是肺结节?肺结节离我们常说的“癌”有多远?如何进行肺结节分层管理?
一:什么是肺结节?
肺结节是指直径≤3 cm的局灶性、类圆形、不规则形状的密度增高阴影,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。病灶直径<1cm,称为肺小结节;<0.5cm的称为微小结节;如果病灶直径>3 cm则称为肺肿块。薄层高分辨CT及其高级图像后处理是发现肺结节的最佳方法,CT上,根据结节密度分为三类:磨玻璃结节、亚实性结节、实性结节。结节的“长相”(大小、形态、密度、边缘情况等)是影像学判断良恶性的主要诊断依据。
二:哪些是肺结节的高危人群?
肺结节形成的原因复杂,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生。年龄≥40岁且有吸烟史、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(如石棉、铍、铀、氡等接触者)、慢阻肺、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、或者罹患恶性肿瘤或肺癌家族史等等,属于高危人群,由于绝大多数肺结节临床无症状,一般建议1~2年进行低剂量CT筛查。
三:肺结节离“癌”有多远?
肺结节可以是炎性结节、肉芽肿、尘肺结节、炎性假瘤、结核球、血管病变或者肿瘤,所以肺结节不一定就是癌,而且大部分肺结节属于良性的,只有少部分人群确诊为早期肺癌,不用过度担心,遵从医生意见即可!
看看几个病例,揭开肺结节的“面纱”,一睹真容吧!




四:得了肺结节应该怎么办?
CT影像是肺结节的第一手资料,根据国家诊断指南,影像科医生首先会对肺结节的肿瘤风险性进行分层,分为低危结节(小于5mm)、中危结节(5-8mm)、高危结节(大于8mm),当然大小仅是重要参考依据之一,还需要根据其 “整体长相”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,太专业就不赘述了。
肺结节处理原则:CT随访、非手术活检、手术切除等是肺结节常用处理方式,不同肺癌风险结节应进行分层管理:
低危结节:进行年度或体检随访,小于3mm结节多数无需随访;
中危结节:6-12月随访,病灶稳定则改为年度随访;
高危结节:3月随访或选择穿刺活检与手术,最好由影像科、胸外科、肿瘤科、呼吸科、病理科等进行多学科会诊(MDT),给出合理的处理意见。
一般情况下,磨玻璃结节、亚实性结节的肺癌风险高于实性结节,早期肺癌在病理上从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到原位癌,再到微浸润腺癌的演变有一段较长的时间,因此随访时间推荐为至少5年,时间是检验“良恶”的高手哟!同时建议最好在同一家医院进行CT随访,便于影像准确对比。在随访过程中,如果出现肺结节的直径增大、密度增加、出现分叶、毛刺和胸膜凹陷征等“不良”征象时,则转为高危结节了,应到医院及时诊治。
总之,肺癌低剂量CT筛查,早发现、早手术,患者将最大程度获益。发现肺结节也不要有“心结”,做好正确分层管理就好!我院医学影像中心是集临床、教学、科研为一体的校级重点学科,设备先进,开展了胸部低剂量薄层高分辨CT筛查,并有人工智能(AI)辅助诊断,欢迎广大盆友们来咨询,竭诚为您提供优质、快速、准确的服务!祝您身体健康!
透视人身,影像未来。
本文来自四川省中医院,不代表科普宝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kepubao.cn/513.html